古道长亭

Contact me with ixiaoqiang0011@gmail.com


  • 首页

  • 归档

  • 分类

  • 关于

  • Book

  • 搜索

微服务架构

时间: 2022-10-21   |   分类: spring-cloud   | 字数: 2823 字 | 阅读约: 6分钟 | 阅读次数:

微服务架构

回顾内容, 在dubbo等中都有过说明………….

1.互联网架构发展

1.1 单体架构

优点:

  • 项⽬前期开发节奏快,团队成员少的时候能够快速迭代
  • 架构简单:MVC架构,只需要借助IDE开发、调试即可
  • 易于测试:只需要通过单元测试或者浏览器完成
  • 易于部署:打包成单⼀可执⾏的jar或者打成war包放到容器内启动

缺点:

  • 随着不断的功能迭代,单个项⽬过⼤,代码杂乱,耦合严重,开发团队逐渐壮⼤以后,沟通 成本变⾼, 如:代码从编译到启动耗时达到 3-5 分钟
  • 新增业务困难:在已经乱如麻的系统中增加新业务,维护旧功能,⼀脚踩进去全是不可预测 的问题。新⼈来了以后很难接⼿任务,学习成本⾼,需要⼤概 ⼀周时间 才能上⼿开发
  • 核⼼业务与边缘业务混合在⼀块,出现问题互相影响,如:⼀个临时活动流量猛涨,机器负 载升⾼就会影响正常的业务服务

业务量上涨之后,单体应⽤架构进⼀步丰富变化,⽐如应⽤集群部署、使⽤Nginx进⾏负载均衡、增加缓存服务器、增加⽂件服务器、数据库集群并做读写分离等,通过以上措施增强应对⾼并发的能⼒、应对⼀定的复杂业务场景,但依然属于单体应⽤架构。

1.2 垂直应用架构

为了避免上⾯提到的那些问题,开始做模块的垂直划分

优点:

  • 系统拆分实现了流量分担,解决了并发问题
  • 可以针对不同模块进⾏优化
  • ⽅便⽔平扩展,负载均衡,容错率提⾼
  • 系统间相互独⽴,互不影响,新的业务迭代时更加⾼效

缺点

  • 服务之间相互调⽤,如果某个服务的端⼝或者ip地址发⽣改变,调⽤的系统得⼿动改变
  • 搭建集群之后,实现负载均衡⽐较复杂,如:内⽹负载,在迁移机器时会影响调⽤⽅的路由,导致线上故障
  • 服务之间调⽤⽅式不统⼀,基于httpclient、webservice,接⼝协议不统⼀
  • 服务监控不到位:除了依靠端⼝、进程的监控,调⽤的成功率、失败率、总耗时等等这些监控指标是没有的

1.3 SOA应用架构

在做了垂直划分以后,模块随之增多,维护的成本在也变⾼,⼀些通⽤的业务和模块重复的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上⾯提到的接⼝协议不统⼀、服务⽆法监控、服务的负载均衡,引⼊了阿⾥巴巴开源的Dubbo,⼀款⾼性能、轻量级的开源JavaRPC框架,它提供了三⼤核⼼能⼒:⾯向接⼝的远程⽅法调⽤,智能容错和负载均衡,以及服务⾃动注册和发现。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即⾯向服务的架构。根据实际业务,把系统拆分成合适的、独⽴部署的模块,模块之间相互独⽴(通过Webservice/Dubbo等技术进⾏通信)。

优点:分布式、松耦合、扩展灵活、可重⽤。

缺点:服务抽取粒度较⼤、服务调⽤⽅和提供⽅耦合度较⾼(接⼝耦合度)

1.4 微服务应用架构

微服务架构可以说是SOA架构的⼀种拓展,这种架构模式下它拆分粒度更⼩、服务更独⽴。把应⽤拆分成为⼀个个微⼩的服务,不同的服务可以使⽤不同的开发语⾔和存储,服务之间往往通过Restful等轻量级通信。微服务架构关键在于微⼩、独⽴、轻量级通信。

微服务是在SOA上做的升华粒度更加细致,微服务架构强调的⼀个重点是“业务需要彻底的组件化和服务化”.

微服务架构和SOA架构相似⼜不同

  • 微服务架构和SOA架构很明显的⼀个区别就是服务拆分粒度的不同,但是对于拉勾的架构发展来说,我们所看到的SOA阶段其实服务拆分粒度相对来说已经⽐较细了(超前哦!),所以上述拉勾SOA到拉勾微服务,从服务拆分上来说变化并不⼤,只是引⼊了相对完整的新⼀代SpringCloud微服务技术。⾃然,上述我们看到的都是拉勾架构演变的阶段结果,每⼀个阶段其实都经历了很多变化,拉勾的服务拆分其实也是⾛过了从粗到细,并⾮绝对的⼀步到位。
  • 举个拉勾案例来说明SOA和微服务拆分粒度不同 我们在SOA架构的初期,“简历投递模块”和“⼈才搜索模块”都有简历内容展示的需求,只不过说可能略有区别,⼀开始在两个模块中各维护了⼀套简历查询和展示的代码;后期我们将服务更细粒度拆分,拆分出简历基础服务,那么不同模块调⽤这个基础服务即可。

2.微服务架构体现的思想及优缺点

微服务架构设计的核⼼思想就是“微”,拆分的粒度相对⽐较⼩,这样的话单⼀职责、开发的耦合度就会降低、微⼩的功能可以独⽴部署扩展、灵活性强,升级改造影响范围⼩。

微服务架构的优点:微服务架构和微服务

  • 微服务很⼩,便于特定业务功能的聚焦ABCD
  • 微服务很⼩,每个微服务都可以被⼀个⼩团队单独实施(开发、测试、部署上线、运维),团队合作⼀定程度解耦,便于实施敏捷开发
  • 微服务很⼩,便于重⽤和模块之间的组装
  • 微服务很独⽴,那么不同的微服务可以使⽤不同的语⾔开发,松耦合
  • 微服务架构下,我们更容易引⼊新技术
  • 微服务架构下,我们可以更好的实现DevOps开发运维⼀体化;

缺点:

  • 微服务架构下,分布式复杂难以管理,当服务数量增加,管理将越加复杂;
  • 微服务架构下,分布式链路跟踪难等;

3.微服务架构中的一些概念

3.1 服务注册与发现

  • 服务注册:服务提供者将所提供服务的信息(服务器IP和端⼝、服务访问协议等)注册/登记到注册中⼼
  • 服务发现:服务消费者能够从注册中⼼获取到较为实时的服务列表,然后根究⼀定的策略选择⼀个服务访问

3.2 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即将请求压⼒分配到多个服务器(应⽤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以此来提⾼服务的性能、可靠性

3.3 熔断

熔断即断路保护。微服务架构中,如果下游服务因访问压⼒过⼤⽽响应变慢或失败,上游服务为了保护系统整体可⽤性,可以暂时切断对下游服务的调⽤。这种牺牲局部,保全整体的措施就叫做熔断。

3.4 链路追踪

微服务架构越发流⾏,⼀个项⽬往往拆分成很多个服务,那么⼀次请求就需要涉及到很多个服务。不同的微服务可能是由不同的团队开发、可能使⽤不同的编程语⾔实现、整个项⽬也有可能部署在了很多服务器上(甚⾄百台、千台)横跨多个不同的数据中⼼。所谓链路追踪,就是对⼀次请求涉及的很多个服务链路进⾏⽇志记录、性能监控

3.5 API网关

微服务架构下,不同的微服务往往会有不同的访问地址,客户端可能需要调⽤多个服务的接⼝才能完成⼀个业务需求,如果让客户端直接与各个微服务通信可能出现:

  • 客户端需要调⽤不同的url地址,增加了维护调⽤难度
  • 在⼀定的场景下,也存在跨域请求的问题(前后端分离就会碰到跨域问题,原本我们在后端采⽤Cors就能解决,现在利⽤⽹关,那么就放在⽹关这层做好了)
  • 每个微服务都需要进⾏单独的身份认证

那么,API⽹关就可以较好的统⼀处理上述问题,API请求调⽤统⼀接⼊API⽹关层,由⽹关转发请求。API⽹关更专注在安全、路由、流量等问题的处理上(微服务团队专注于处理业务逻辑即可),它的功能⽐如

  • 统⼀接⼊(路由)
  • 安全防护(统⼀鉴权,负责⽹关访问身份认证验证,与“访问认证中⼼”通信,实际认证业务逻辑交移“访问认证中⼼”处理)
  • ⿊⽩名单(实现通过IP地址控制禁⽌访问⽹关功能,控制访问)
  • 协议适配(实现通信协议校验、适配转换的功能)
  • 流量管控(限流)
  • ⻓短链接⽀持
  • 容错能⼒(负载均衡)

#spring-cloud# #微服务# #架构#
QQ扫一扫交流

标题:微服务架构

作者:古道长亭

声明: 欢迎加群交流!

如有帮助,欢迎多多交流 ^_^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spring data jpa 概述
dubbo高级实战
  • 文章目录
  • 站点概览
古道长亭

古道长亭

Always remember that your present situation is not your final destination.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226 日志
57 分类
104 标签
GitHub Gitee
友情链接
  • 古道长亭的BOOK
  • JAVA学习
标签云
  • Mysql
  • 搜索引擎
  • Mybatis
  • 容器
  • 架构
  • 消息队列
  • Flink
  • Sharding sphere
  • 流处理
  • 缓存
  • 1.互联网架构发展
    • 1.1 单体架构
    • 1.2 垂直应用架构
    • 1.3 SOA应用架构
    • 1.4 微服务应用架构
  • 2.微服务架构体现的思想及优缺点
  • 3.微服务架构中的一些概念
    • 3.1 服务注册与发现
    • 3.2 负载均衡
    • 3.3 熔断
    • 3.4 链路追踪
    • 3.5 API网关
© 2019 - 2024 京ICP备19012088号-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