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护
1.跨站脚本攻击(XSS)
1.1 简介
XSS :Cross Site Scripting,为不和层叠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s, CSS)的缩写混淆,故将跨站脚本攻击缩写为XSS。
恶意攻击者往Web页面里插入恶意Script代码,当用户浏览该页之时,嵌入其中Web里面的Script代码会被执行,从而达到恶意攻击用户的目的。
在一开始的时候,这种攻击的演示案例是跨域的,所以叫"跨站脚本"。
但是发展到今天,由于JavaScript的强大功能基于网站前端应用的复杂化,是否跨域已经不再重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XSS这个名字一直保留下来。
XSS长期以来被列为客户端Web安全中的头号大敌。因为XSS破坏力强大,且产生的场景复杂,难以一次性解决。
现在业内达成的共识是:针对各种不同场景产生的XSS,需要区分情景对待。
攻击原理:
XSS的原理是WEB应用程序混淆了用户提交的数据和JS脚本的代码边界,导致浏览器把用户的输入当成了JS代码来执行。
窗前明月光,我是郭德纲
<!--恶意脚本植入-->
<script>alert('hey!you are attacked');</script>
<!--劫持流量实现恶意跳转-->
<script>window.location.href='http://www.baidu.com'</script>
<img src="a.jpg" onerror="alert('Attack')"/>
1.2 xss 攻击
-
存储型XSS
存储型XSS,也就是持久型XSS。攻击者上传的包含恶意JS脚本的信息被Web应用程序保存到数据库中,Web应用程序在生成新的页面的时候如果包含了该恶意JS脚本,这样会导致所有访问该网页的浏览器解析执行该恶意脚本。这种攻击类型一般常见在博客、论坛等网站中。
存储型是最危险的一种跨站脚本,比反射性XSS和Dom型XSS都更有隐蔽性。 因为它不需要用户手动触发,任何允许用户存储数据的web程序都可能存在存储型XSS漏洞。 若某个页面遭受存储型XSS攻击,所有访问该页面的用户会被XSS攻击。
存储型 XSS(又被称为持久性XSS)攻击常见于带有用户保存数据的网站功能,如论坛发帖、商品评论、用户私信、留言等功能。
利用图片绕过同源策略:
-
反射型XSS
反射型XSS,又称非持久型XSS,恶意代码并没有保存在目标网站,而是通过引诱用户点击一个恶意链接来实施攻击。这类恶意链接有哪些特征呢? 主要有:
- 恶意脚本附加到 url 中,只有点击此链接才会引起攻击
- 不具备持久性,即只要不通过这个特定 url 访问,就不会有问题
- xss漏洞一般发生于与用户交互的地方
-
DOM型XSS
DOM(Document Object Model),DOM型XSS其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反射型XSS(不存储),它是基于DOM文档对象模型的一种漏洞,而且不需要与服务器进行交互(不处理)。
客户端的脚本程序可以通过DOM来动态修改页面内容,从客户端获取DOM中的数据并在本地执行。基于这个特性,就可以利用JS脚本来实现XSS漏洞的利用。
http://www.edu.com/domxss.html?domxss=<input type="button" value="登录" onClick="alert(document.cookie)"/>
1.3 植入js代码攻击及危害分析
- 通过img标签的src发送数据
- 构造表单诱导用户输入账密
- 构造隐藏的form表单自动提交
- 页面强制跳转
- 植入文字链接、图片链接
危害:
- 获取管理员或者其他用户Cookie,冒充身份登录
- 构造表单诱导用户输入账号、密码,获取账密
- 跳转到其他网站,网站流量被窃取
- 植入广告、外链等
- 通过隐藏友链提升其他网站百度权重(SEO黑帽)
1.4 植入html代码攻击及危害分析
-
构造img标签
-
构造a标签
-
构造iframe
-
构造其他HTML标签
危害:
- 获取管理员或者其他用户Cookie,冒充身份登录
- 构造表单诱导用户输入账号、密码,获取账密
- 植入广告、外链等
- 通过隐藏友链提升其他网站百度权重(SEO黑帽)
1.5 xss漏洞预防策略
XSS攻击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对用户的输入进行了原样的输出。
-
输入环节
页面限制输入长度、特殊字符限制,后端代码限制输入长度、处理特殊字符 Filter过滤器统一处理(自定义处理规则、使用apache commons text、使用owasp AntiSamy) 开发人员来说,在后台执行用户录入数据长度的判断,特殊字符的专业通常会定义在流量官网部分。
-
Cookie防护
通过植入的JS脚本获得用户的cookie,获得用户权限。 cookie设置httponly,一般servlet容器默认httpOnly true 在流量网关中统一做处理:
resp.setHeader("SET-COOKIE", "JSESSIONID=" + request.getSession().getId()+ "; HttpOnly")
-
X-Frame-Options 响应头 (是否允许frame、iframe等标记):
iframe允许加载外部的网页,也可以自己作为外部网页被加载,同时是可以被隐藏。 是否允许用户去使用iframe,指定iframe加载的网页地址: DENY 不允许、SAMEORIGIN 可在相同域名页面的 iframe 中展示、ALLOW-FROM uri 可在指定页的 frame 中展示。
add_header X-Frame-Options SAMEORIGIN; //在nginx的http或server节点中配置,也可通过filter设置 resp.setHeader(“x-frame-options”,“SAMEORIGIN”);
-
输出环节 OWASP ESAPI for Java
显示时对字符进行转义处理,各种模板都有相关语法,注意标签的正确使用。通常情况下前端框架或者对应的模板引擎都将转义设置为默认。
-
DOM型XSS
避免 .innerHTML、.outerHTML、document.write(),应使用 .textContent、.setAttribute() 等。
尤其注意onclick、onerror、onload、onmouseover 、eval()、 setTimeout()、setInterval() 以及的 href
富文本处理:
在过滤富文本时,“事件”应该被严格禁止,因为富文本的展示需求里不应该包括“事件”这种动态效果。
危险的标签,比如、、、等,也是应该严格禁止的。
在标签的选择上,应该使用白名单,避免使用黑名单。比如,只允许、、等比较安全的“标签”存在。
富文本过滤中,处理CSS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如果允许用户自定义CSS、则也可能导致XSS攻击。比如尽可能的禁止用户自定义CSS与Style。
有些比较成熟的开源项目,实现了对富文本的XSS检查。Anti-Samy是OWASP上的一个开源项目,也是目前最好的XSS Filter。
1.6 内容安全策略(csp)
内容安全策略 (CSP :Content-Security-Policy )是一个额外的安全层,用于检测并削弱某些特定类型的攻击,包括跨站脚本 (XSS) 和数据注入攻击等。
核心思想:网站通过发送一个 CSP 头部,来告诉浏览器什么是被授权执行的与什么是需要被禁止的,被誉为专门为解决XSS攻击而生的神器。
XSS 攻击利用了浏览器对于从服务器所获取的内容的信任。恶意脚本在受害者的浏览器中得以运行,因为浏览器信任其内容来源,即使有的时候这些脚本并非来自于它本该来的地方。
CSP通过指定有效域——即浏览器认可的可执行脚本的有效来源——使服务器管理者有能力减少或消除XSS攻击所依赖的载体。 一个CSP兼容的浏览器将会仅执行从白名单域获取到的脚本文件,忽略所有的其他脚本 (包括内联脚本和HTML的事件处理属性)。
Csp 分类:
- Content-Security-Policy 配置好并启用后,不符合 CSP 的外部资源就会被阻止加载。
- Content-Security-Policy-Report-Only 表示不执行限制选项,只是记录违反限制的行为。它必须与report-uri选项配合使用。
csp使用:
-
在HTTP Header上使用(首选) 可以在网关的Filter中配置或者在Nginx服务器配置
-
在HTML上使用
<meta http-equiv="content-security-policy" content="策略"> <meta http-equiv="content-security-policy-report-only" content="策略">
如果 Content-Security-Policy-Report-Only头部和 Content-Security-Policy同时出现在一个响应中,两个策略均有效。在Content-Security-Policy 头部中指定的策略有强制性 ,而 Content-Security-Policy-Report-Only中的策略仅产生报告而不具有强制性。支持CSP的浏览器将始终对于每个企图违反你所建立的策略都发送违规报告,如果策略里包含一个有效的uri 指令。
使用案例:
<!--设置 HTTP 的头部字段-->
<!--加载css、js-->
response.setHeader("Content-Security-Policy","default-src http: https:");
<!--设置网页的<meta>标签-->
<meta http-equiv="Content-Security-Policy" content="form-action 'self';">
限制所有的外部资源,都只能从当前域名加载,不包含子域名:Content-Security-Policy: default-src 'self'
限制所有的外部资源,都只能从当前域名及其子域名加载:Content-Security-Policy: default-src 'self' *.lagou.com
启用违例报告:
默认情况下,违规报告并不会发送。为启用发送违规报告,你需要指定 report-uri策略指令,并提供至少一个URI地址去递交报告:
Content-Security-Policy: default-src 'self'; report-uri http://reportcollector.example.com/collector.cgi
违例报告样本:
我们假设页面位于 http://example.com/signup.html。 它使用如下策略,该策略禁止任何资源的加载,除了来自cdn.example.com的样式表。
Content-Security-Policy: default-src 'none'; style-src cdn.example.com; report-uri /_/csp-reports
signup.html 的HTML像这样: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Sign Up</title>
<link rel="stylesheet" href="css/style.css">
</head>
<body>
... Content ...
</body>
</html>
样式表仅允许加载自cdn.example.com, 然而该页面企图从自己的源 ( http://example.com )加载。当该文档被访问时,一个兼容CSP的浏览器将以POST请求的形式发送违规报告到 http://example.com/_/cspreports,内容如下:
{
"csp-report": {
"document-uri": "http://example.com/signup.html",//blocked-uri字段中包含了违规资源的完整路径
"referrer": "",
"blocked-uri": "http://example.com/css/style.css",
"violated-directive": "style-src cdn.example.com",
"original-policy": "default-src 'none'; style-src
cdn.example.com; report-uri /_/csp-reports"
}
}
1.7 xss漏洞扫描
常见的扫描工具有: Safe3WVS,Burp Suite ,AWVS,AppScan,W3af,Arachni,Acunetix等
2.跨站点请求依靠(CSRF)
CSRF攻击的全称是跨站请求伪造( cross site request forgery )
是一种对网站的恶意利用,尽管听起来跟XSS跨站脚本攻击有点相似,但事实上CSRF与XSS差别很大,XSS利用的是站点内的信任用户,而CSRF则是通过伪装来自受信任用户的请求来利用受信任的网站。
简单理解:一种可以被攻击者用来通过用户浏览器冒充用户身份向服务器发送伪造请求并被目标服务器成功执行的漏洞被称之为CSRF漏洞。特点:
-
用户浏览器:表示的受信任的用户
-
冒充身份:恶意程序冒充受信任用户(浏览器)身份
-
伪造请求:借助于受信任用户浏览器发起的访问
2.1 csrf攻击原理
用户打开浏览器,访问受信任网站A,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请求登录网站A;
用户信息通过验证后,网站A产生Cookie信息并返回给浏览器,此时用户登录网站A成功,可以正常发送请求到网站A;
用户未退出网站A之前,在同一浏览器中,打开一个TAB页访问网站B;
网站B接收到用户请求后,返回一些攻击性代码,并发出一个请求要求访问第三方站点A;
浏览器在接收到这些攻击性代码后,根据网站B的请求,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携带Cookie信息,向网站A发出请求。
网站A并不知道该请求其实是由B发起的,所以会根据用户C的Cookie信息以C的权限处理该请求,导致来自网站B的恶意代码被执行。
2.2 csrf成因分析
-
get请求
<img src="http://www.study.com/admin/resetPassword?id=1" />
<iframe src="http://www.study.com/admin/resetPassword?id=1" style='display:none'></iframe>
-
post请求
隐藏表单、自动提交,把功能通过iframe引入新页面
<iframe src="form.html" style='display:none'></iframe>
2.3 csrf危害分析
攻击特点:
- 攻击时机:网站的cookie在浏览器中没有过期,不关闭浏览器或者退出登录
- 攻击前提:对目标网站接口有一定了解
- 攻击难度:攻击难度高于XSS
与XSS攻击相比,CSRF攻击往往不大流行(因此对其进行防范的资源也相当稀少)和难以防范,所以被认为比XSS更具危险性。
2.4 csrf安全防护
- 区分是否为伪造请求
- 二次验证
referer校验:
HTTP Referer是header的一部分,当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时候,一般会带上Referer,告诉服务器该网页是从哪个页面链接过来的,服务器因此可以获得一些信息用于处理。
在网关过滤器中校验
在对应的微服务中定义拦截器
具体的业务代码中实现
业务二次校验:
修改密码,需输入原密码
交易系统设置交易密码
增加图形验证码校验
网银转账短信验证码
2.5 csrfTester
CSRFTester是一款CSRF漏洞的测试工具,此工具的测试原理如下:它使用代理抓取浏览器中访问过的连接以及表单等信息,通过在CSRFTester中修改相应的表单等信息,重新提交,相当于一次伪造客户端请求,如果被测试的请求成功被网站服务器接受,则说明存在CSRF漏洞,否则不存在。此款工具也可以被用来进行CSRF攻击。
3.点击劫持
3.1 攻击原理
点击劫持(Click Jacking),也被称为UI覆盖攻击。
1 黑客创建一个网页利用iframe包含目标网站;隐藏目标中的网站,是用户无法察觉到目标网站的存在; 诱使用户点击图中特定的按钮。特定的按钮为位置和原网页中关键按钮位置一致
2 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点击按钮,被引诱执行了危险操作
3.2 攻击方式
两种方式:
- 一是攻击者使用一个透明的iframe,覆盖在一个网页上,然后诱使用户在该页面上进行操作,此时用户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点击透明的iframe页面;
- 二是攻击者使用一张图片覆盖在网页,遮挡网页原有位置的含义。
3.3 iframe覆盖攻击与防护
iframe攻击就像一张图片上面铺了一层透明的纸一样,你看到的页面是在底部,而你真正点击的是被黑客透明化的另一个网页。一个简单的点击劫持例子,就是当你点击了一个不明链接之后,自动关注了某一个人的博客或者订阅了视频。
解决办法:
使用一个HTTP头——X-Frame-Options。X-Frame-Options可以说是为了解决ClickJacking而生的,它有三个可选的值:
- DENY:浏览器会拒绝当前页面加载任何frame页面;
- SAMEORIGIN :frame页面的地址只能为同源域名下的页面;
- ALLOW-FROM origin:允许frame加载的页面地址;
nginx配置:add_header X-Frame-Options SAMEORIGIN;
3.4 图片覆盖攻击与防护
图片覆盖攻击(Cross Site Image Overlaying),攻击者使用一张或多张图片,利用图片的style或者能够控制的CSS,将图片覆盖在网页上,形成点击劫持。当然图片本身所带的信息可能就带有欺骗的含义,这样不需要用户点击,也能达到欺骗的目的。
解决办法:
在防御图片覆盖攻击时,需要检查用户提交的HTML代码中,img标签的style属性是否可能导致浮出。
总结:
点击劫持算是一种很多人不大关注的攻击,他需要诱使用户与页面进行交互,实施的攻击成本更高。另外开发者可能会觉得是用户犯蠢,不重视这种攻击方式。
4.URL跳转漏洞
URL跳转漏洞(URL重定向漏洞),跳转漏洞一般用于钓鱼攻击。
URL跳转漏洞本质上是利用Web应用中带有重定向功能的业务,将用户从一个网站重定向到另一个网站。其最简单的利用方式为诱导用户访问 aaa.com?returnUrl= bbb.com,借助aaa.com让用户访问bbb.com,这种漏洞被利用了对用户和公司都是一种损失。
4.1 使用场景
登录功能一直是URL跳转漏洞的重灾区,用户访问网站某个业务,当涉及到账号角色权限的时候一定需要跳转到登陆界面,为了确保用户体验认证结束之后需要自动返回用户之前浏览的页面。这一去一回之间就产生了URL跳转漏洞的隐患。
甚至有的业务中callback参数也存在URL跳转漏洞。常见的参数值有return、 redirect、url、jump、goto、target、link等,平时挖漏洞的过程中不妨关注下请求中是否含有比较完整的URL地址,对该类参数进行下测试。
发生场景:
- 用户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处,认证完后会跳转
- 用户分享、收藏内容过后,会跳转
- 跨站点认证、授权后,会跳转
- 站内点击其它网址链接时,会跳转
- 业务完成后跳转
出现原因:
- 写代码时没有考虑过任意URL跳转漏洞,或者根本不知道/不认为这是个漏洞;
- 写代码时考虑不周,用取子串、取后缀等方法简单判断,代码逻辑可被绕过;
- 对传入参数做一些奇葩的操作(域名剪切/拼接/重组)和判断,适得其反,反被绕过;
- 原始语言自带的解析URL、判断域名的函数库出现逻辑漏洞或者意外特性,可被绕过;
- 原始语言、服务器/容器特性、浏览器等对标准URL协议解析处理等差异性导致被绕过。
常见参数:redirect,redirect_to, redirect_url ,url,jump ,jump_to ,target,to,link,linkto, domain
4.2 跳转漏洞挖掘
-
无任何检查,直接跳转
-
检测代码不完善,存在漏洞
-
bypass方式,再配合各种特殊符号
如?, , @, #, 缺失协议, 多次跳转
4.3 防护方案
限制referer、添加token,这样可以避免恶意用户构造跳转链接到处散播,修复该漏洞最根本的方法还是上述的严格检查跳转域名。
- 代码固定跳转地址,不让用户控制变量
- 跳转目标地址采用白名单映射机制 比如1代表edu.lagou.com,2代表job.lagou.com,其它记录日志
- 合理充分的校验机制,校验跳转的目标地址,非己方地址时告知用户跳转风险
5.Session攻击
5.1 认证和授权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认证”和“授权”两个概念搞混,实际上“认证”和“授权”是两件事情,认证的英文是Authentication,授权则是Authorization。分清楚这两个概念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记住:认证的目的是为了认出用户是谁,而授权的目的是为了决定用户能够做什么。
如果只有一个凭证被用于认证,则称为“单因素认证”;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凭证被用于认证,则称为“双因素(Two Factors)认证”或“多因素认证”。一般来说,多因素认证的强度要高于单因素认证,但是在用户体验上,多因素认证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些不方便的地方。
5.2 session与认证
密码与证书等认证手段,一般仅仅用于登录(Login)的过程。当登录完成后,用户访问网站的页面,不可能每次浏览器请求页面时都再使用密码认证一次。因此,当认证成功后,就需要替换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凭证。这个凭证,就是SessionID。
当用户登录完成后,在服务器端就会创建一个新的会话(Session),会话中会保存用户的状态和相关信息。服务器端维护所有在线用户的Session,此时的认证,只需要知道是哪个用户在浏览当前的页面即可。为了告诉服务器应该使用哪一个Session,浏览器需要把当前用户持有的SessionID告知服务器。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把SessionID加密后保存在Cookie中,因为Cookie会随着HTTP请求头发送,且受到浏览器同源策略的保护。
Cookie中保存的SessionlD,SessionID一旦在生命周期内被窃取,就等同于账户失窃。同时由于SessionID是用户登录之后才持有的认证凭证,因此黑客不需要再攻击登录过程(比如密码),在设计安全方案时需要意识到这一点。
5.3 会话劫持
会话劫持(Session hijacking)就是一种通过窃取用户SessionID后,使用该SessionID登录进目标账户的攻击方法,此时攻击者实际上是使用了目标账户的有效Session。如果SessionID是保存在Cookie中的,则这种攻击可以称为Cookie劫持。
攻击步骤:
1、 目标用户需要先登录站点; 2、 登录成功后,该用户会得到站点提供的一个会话标识SessionID; 3、 攻击者通过某种攻击手段捕获Session ID; 4、 攻击者通过捕获到的Session ID访问站点即可获得目标用户合法会话。
攻击者获取SessionID的方式有多种:
1、 暴力破解:尝试各种Session ID,直到破解为止; 2、 预测:如果Session ID使用非随机的方式产生,那么就有可能计算出来; 3、 窃取:使用网络嗅探、本地木马窃取、XSS攻击等方 法获得。
防御方法:
-
Cookie HttpOnly。通过设置Cookie的HttpOnly为true,可以防止客户端脚本访问这个Cookie,从而有效的防止XSS攻击。
response.setHeader("SET-HEADER","user="+request.getParameter("cookie")+";HttpOnly");
SessionCookieConfig接口,用于操作会话Cookie,在ServletContextListener监听器初始化方法中进行设定即可
@WebListener public class SessionCookieInitialization implements ServletContextListen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 log = LogFactory.getLog(SessionCookieInitialization.class); public void contextInitialized(ServletContextEvent sce) { ServletContext servletContext = sce.getServletContext(); SessionCookieConfig sessionCookie = servletContext.getSessionCookieConfig(); //设置HttpOnly sessionCookie.setHttpOnly(true); } public void contextDestroyed(ServletContextEvent sce) { } }
-
Cookie Secure
是设置 COOKIE 时,可以设置的一个属性,设置了这个属性后,只有在 https 访问时,浏览器才会发送该 COOKIE。浏览器默认只要使用http 请求一个站点,就会发送明文 cookie,如果网络中有监控,可能被截获。
如果 web 应用网站全站是 https 的,可以设置 cookie 加上 Secure 属性,这样浏览器就只会在 https 访问时,发送 cookie。攻击者即使窃听网络,也无法获取用户明文 cookie。
response.setHeader("SETHEADER","user="+request.getParameter("cookie")+";HttpOnly;Secure");
@WebListener public class SessionCookieInitialization implements ServletContextListen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 log = LogFactory.getLog(SessionCookieInitialization.class); public void contextInitialized(ServletContextEvent sce) { ServletContext servletContext = sce.getServletContext(); SessionCookieConfig sessionCookie = servletContext.getSessionCookieConfig(); //设置HttpOnly sessionCookie.setHttpOnly(true); sessionCookie.setSecure(true); } public void contextDestroyed(ServletContextEvent sce) { } }
5.4 会话固定(Session fixation)
会话固定(Session fixation)是一种诱骗受害者使用攻击者指定的会话标识(SessionID)的攻击手段。这是攻击者获取合法会话标识的最简单的方法。让合法用户使用黑客预先设置的sessionID进行登录,从而使Web不再进行生成新的sessionID,从而导致黑客设置的sessionId变成了合法桥梁。
会话固定也可以看成是会话劫持的一种类型,原因是会话固定的攻击的主要目的同样是获得目标用户的合法会话,不过会话固定还可以是强迫受害者使用攻击者设定的一个有效会话,以此来获得用户的敏感信息。
什么是Session Fixation呢?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假设A有一辆汽车,A把汽车卖给了B,但是A并没有把所有的车钥匙交给B,还自己藏下了一把。这时候如果B没有给车换锁的话,A仍然是可以用藏下的钥匙使用汽车的。这个没有换“锁”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就是Session Fixation问題。
攻击步骤:
- 攻击者通过某种手段重置目标用户的SessionID,然后监听用户会话状态;
- 目标用户携带攻击者设定的Session ID登录站点;
- 攻击者通过Session ID获得合法会话
防御方法:
- 每当用户登陆的时候就进行重置sessionID
- sessionID闲置过久时,进行重置sessionID
- 禁用客户端访问Cookie,设置HttpOnly
5.5 session 保持攻击
一般来说,Session是有生命周期的,当用户长时间未活动后,或者用户点击退出后,服务器将销毁Session。Session如果一直未能失效,会导致什么问题呢?前面的章节提到session劫持攻击,是攻击者窃取了用户的SessionID,从而能够登录进用户的账户。
但如果攻击者能一直持有一个有效的Session(比如间隔性地刷新页面’以告诉服务器这个用户仍然在活动),而服务器对于活动的Session也一直不销毁的话,攻击者就能通过此有效Session—直使用用户的账户,成为一个永久的‘后门。
但是Cookie有失效时间,Session也可能会过期,攻击者能永久地持有这个Session吗?
一般的应用都会给session设置一个失效时间,当到达失效时间后,Session将被销毁。但有一些系统,出于用户体验的考虑,只要这个用户还“活着”,就不会让这个用户的Session失效。从而攻击者可以通过不停地发起访问请求,让Session一直“活”下去。
防护方案:
-
常见的做法是在一定时间后,强制销毁Session。这个时间可以是从用户登录的时间算起,设定一个阈值,比如3天后就强制Session过期。
-
但强制销毁Session可能会影响到一些正常的用户,还可以选择的方法是当用户客户端发生变化时,要求用户重新登录。比如用户的IP、UserAgent等信息发生了变化,就可以强制销毁当前的Session,并要求用户重新登录。
-
最后,还需要考虑的是同一用户可以同时拥有几个有效Session。若每个用户只允许拥有一个Session,则攻击者想要一直保持一个Session也是不太可能的。当用户再次登录时,攻击者所保持的Session将被“踢出”。
6.注入攻击
注入攻击是Web安全领域中一种最为常见的攻击方式。XSS本质上也是一种针对HTML的注入攻击。注入攻击的本质,是把用户输入的数据当做代码执行。这里有两个关键条件,第一个是用户能够控制输入;第二个是原本程序要执行的代码,拼接了用户输入的数据。 解决注入攻击的核心思想:“数据与代码分离”原则。
6.1 sql注入
在应用程序中若有下列状况,则可能应用程序正暴露在SQL Injection的高风险情况下:
- 在应用程序中使用字符串联结方式或联合查询方式组合SQL指令。
- 在应用程序链接数据库时使用权限过大的账户(例如很多开发人员都喜欢用最高权限的系统管理员账户连接数据库)。
- 太过于信任用户所输入的资料,未限制输入的特殊字符,以及未对用户输入的资料做潜在指令的检查。
注入情形:
-
sql盲注
所谓“盲注 ”,就是在服务器没有错误回显时完成的注入攻击。服务器没有错误回显,对于攻击者来说缺少了非常重要的“调试信息”,所以攻击者必须找到一个方法来验证注入的SQL语句是否得到执行。
最常见的盲注验证方法是,构造简单的条件语句,根据返回页面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SQL语句是否得到执行。比如在DVWA靶机平台,输入1’ and 1=1#显示存在,输入1’ and 1=2# 显示不存在,由此可立即判断漏洞存在。
-
猜解数据库
经过一系列尝试获取数据库相关数据信息
-
orm注入
mybatis
${ }
:单纯替代,纯粹的将参数传进去,没有做任何的转义操作和预编译。#{ }
语法,Mybatis会通过预编译机制生成PreparedStatement参数,然后在安全的给参数进行赋值操作解决方案: 使用预处理执行SQL语句,对所有传入SQL语句中的变量做绑定,这样用户拼接进来的变量无论内容是什么,都会被当做替代符号 “ ?”所替代的值,数据库也不会把恶意用户拼接进来的数据,当做部分SQL语句去解析。
6.2 xml注入
XML注入是将用户录入的信息作为XML节点。
除了SQL注入外,在Web安全领域还有其他的注入攻击,这些注入攻击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应用违背了 “数据与代码分离”原则。
和 SQL 注入原理一样,XML 是存储数据的地方,如果在查询或修改时,如果没有做转义,直接输入或输出数据,都将导致 XML 注入漏洞。攻击者可以修改 XML 数据格式,增加新的 XML 节点,对数据处理流程产生影响。如果用户构造了恶意输入数据,就有可能形成注入攻击。
在修补方案上,与HTML注入的修补方案也是类似的,在XML保存和展示前,对数据部分,单独做XML escape
6.3 代码注入
Code injection,代码注入攻击。web 应用代码中,允许接收用户输入一段代码,之后在 web 应用服务器上执行这段代码,并返回给用户。由于用户可以自定义输入一段代码,在服务器上执行,所以恶意用户可以写一个远程控制木马,直接获取服务器控制权限,所有服务器上的资源都会被恶意用户获取和修改,甚至可以直接控制数据库。代码注入比较特别一点。
代码注入往往是由一些不安全的函数或者方法引起的,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eval()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在Java中也可以实施代码注入,比如利用Java的脚本引擎。
ScriptEngineManager manager = new ScriptEngineManager();
//获得JS引擎对象
ScriptEngine engine = manager.getEngineByName("JavaScript");
try {
//用户录入
String param = "hello";
String command = "print('"+param+"')";
//调用JS中的eval方法
engine.eval(command);
} catch (Script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解决方案:
对抗代码注入,需要禁止使用eval()等可以执行命令的函数,如果一定要使用这些函数,则需要对用户的输入数据进行处理。比如:执行代码的参数,或文件名,禁止和用户输入相关,只能由开发人员定义代码内容,用户只能提交 “1、2、3” 参数,代表相应代码。
代码注入往往是由于不安全的编程习惯所造成的,危险函数应该尽量避免在开发中使用,可以在开发规范中明确指出哪些函数是禁止使用的。
6.4 os命令注入
OS命令注入(Operating System Command injection 操作系统命令注入或简称命令注入)是一种注入漏洞。攻击者注入的有效负载将作为操作系统命令执行。仅当Web应用程序代码包括操作系统调用并且调用中使用了用户输入时,才可能进行OS命令注入攻击。
当您确定了OS命令注入漏洞后,通常可以执行一些初始命令来获取有关受到破坏的系统的信息。以下是在Linux和Windows平台上有用的一些命令的摘要:
命令目的 | Linux | Windows |
---|---|---|
当前用户名 | Whoami | Whoami |
操作系统 | Uname -a | Ver |
网络配置 | Ifconfig | Ipconfig /all |
网络连接 | Netstat -an | Netstat -an |
运行进程 | ps -ef | tasklist |
比如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希望用户能够在Web应用程序中查看Windows ping命令的输出。用户需要输入IP地址,然后应用程序将ICMP ping发送到该地址。不幸的是,开发人员过分信任用户,并且不执行输入验证。使用该GET方法传递IP地址,然后在命令行中使用。
防护方案:
到目前为止,防止OS命令注入漏洞的最有效方法是永远不要从应用程序层代码中调用OS命令。几乎在每种情况下,都有使用更安全的平台API来实现所需功能的替代方法。如果认为无法通过用户提供的输入调出OS命令,则必须执行强大的输入验证。有效验证的一些示例包括:
- 根据允许值的白名单进行验证。
- 验证输入是否为数字。
- 验证输入仅包含字母数字字符,不包含其他语法或空格。
7.文件操作防护
7.1 文件上传漏洞
在互联网中,我们经常用到文件上传功能,比如上传一张自定义的图片;分享一段视频或者照片;论坛发帖时附带一个附件;在发送邮件时附带附件,等等。
文件上传功能本身是一个正常业务需求,对于网站来说,很多时候也确实需要用户将文件上传到服务器。所以“文件上传”本身没有问题,但有问题的是文件上传后,服务器怎么处理、解释文件。如果服务器的处理逻辑做的不够安全,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文件上传漏洞是指用户上传了一个可执行的脚本文件,并通过此脚本文件获得了执行服务器端命令的能力。这种攻击方式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有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门槛。
文件上传后导致的常见安全问题一般有:
- 上传文件是Web脚本语言,服务器的Web容器解释并执行了用户上传的脚本,导致代码执行;
- 上传文件是病毒、木马文件,黑客用以诱骗用户或者管理员下载执行;
- 上传文件是钓鱼图片或为包含了脚本的图片,在某些版本的浏览器中会被作为脚本执行,被用于钓鱼和欺诈。
在大多数情况下,文件上传漏洞一般都是指“上传Web脚本能够被服务器解析”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web shell的问题。要完成这个攻击,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 :
- 首先,上传的文件能够被Web容器解释执行。所以文件上传后所在的目录要是Web容器所覆盖到的路径。
- 其次,用户能够从Web上访问这个文件。如果文件上传了,但用户无法通过Web访问,或者无法使得Web容器解释这个脚本,那么不能称之为漏洞。
- 最后,用户上传的文件若被安全检查、格式化、图片压缩等功能改变了内容,则也可能导致攻击不成功。
解决方案:
- 检查上传文件扩展名白名单,不属于白名单内,不允许上传。
- 上传文件的目录必须是 http 请求无法直接访问到的。如果需要访问的,必须上传到其他(和 web 服务器不同的)域名下,并设置该目录为不可执行目录。
- 上传文件要保存的文件名和目录名由系统根据时间生成,不允许用户自定义。
- 图片上传,要通过处理(缩略图、水印等),无异常后才能保存到服务器。
- 上传文件需要做日志记录
7.2 文件下载和目录浏览漏洞
是属于程序设计和编码上的不严谨导致的,良好的设计应该是:不允许用户提交任意文件路径进行下载,而是用户单击下载按钮默认传递ID到后台程序。
文件下载和目录浏览漏洞:File download and Directory traversal,任意文件下载攻击和目录遍历攻击。
处理用户请求下载文件时,允许用户提交任意文件路径,并把服务器上对应的文件直接发送给用户,这将造成任意文件下载威胁。如果让用户提交文件目录地址,就把目录下的文件列表发给用户,会造成目录遍历安全威胁。
恶意用户会变换目录或文件地址,下载服务器上的敏感文件、数据库链接配置文件、网站源代码等。
防护方案:
- 要下载的文件地址保存至数据库中。
- 文件路径保存至数据库,让用户提交文件对应 ID 下载文件。
- 下载文件之前做权限判断。
- 文件放在 web 无法直接访问的目录下。
- 记录文件下载日志。
- 不允许提供目录遍历服务。
Nginx 中默认不会开启目录浏览功能,若您发现当前已开启该功能,可以编辑nginx.conf文件,删除如下两行:
autoindex on;
autoindex_exact_size on
8.访问控制
“权限”一词在安全领域出现的频率很高。“权限”实际上是一种“能力”。对于权限的合理分配,一直是安全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但“权限”一词的中文含义过于广泛,因此本节中将使用“访问控制”代替。在互联网安全领域,尤其是Web安全领域中,“权限控制”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访问控制”的问题,这种描述也更精确一些。
在Linux的文件系统中,将权限分成了“读”、“写”、“执行”三种能力。用户可能对某个文件拥有“读”的权限,但却没有“写”的权限。
在Web应用中,根据访问客体的不同,常见的访问控制可以分为“基于URL的访问控制”和“基于数据的访问控制”。
一般来说,“基于URL的访问控制”是最常见的。要实现一个简单的“基于URL的访问控制”,在基于Java的Web应用中,可以通过增加一个filter实现。
8.1 垂直权限(功能权限)
基于URL的访问控制的漏洞和防护。
访问控制实际上是建立用户与权限之间的对应关系,现在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就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简称RBAC,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某一个用户可以访问哪些URL。
用户—> 角色—> 权限
垂直权限又称为功能权限;垂直权限的漏洞举例:
- Web应用程序在服务端没有做权限控制,只是在前端菜单显示上将部分页面隐藏了。此时,恶意用户可以猜测其他管理页面的 URL,就可以访问或控制其他角色拥有的数据或页面,达到越权操作的目的,可能会使得普通用户拥有了管理员的权限。
- 垂直权限漏洞是指Web应用没有做权限控制,或仅仅在菜单上做了权限控制,导致恶意用户只要猜到了其他页面的URL,就可以访问或控制其他角色拥有的数据或页面,达到权限提升的目的。
解决方案:
- 针对任何URL,每次用户访问时,都要判定该用户是否有访问此 URL 的权限。推荐使用成熟的权限解决方案框架,比如Spring Security。
8.2 水平权限(数据权限)
基于数据的访问控制
例:同一部门下的用户张三和李四都有访问线索管理 的权限,但是张三只能操作张三线索,李四只能操作李四的线索。用户A和用户B可能同属于一个角色 RoleX,但用户 A 和用户 B 都各自有一些私有数据,正常情况下,用户自己只能访问自己的私有数据,例如:你有删除邮件的功能(操作权限),但只能删除自己的邮件,不能误删其他人的邮件(数据权限)。但在 RBAC 模型下,系统只会验证用户A是否属于角色 RoleX,而不会判断用户A是否能访问只属于用户B的数据 DataB,此时就可能发生越权访问。
这种问题,称之为『水平权限管理问题』,又可以称之为『基于数据的访问控制』:相比垂直权限管理来说,水平权限问题出现在同一个角色上,系统只验证了能访问数据的角色,没有对数据的子集做细分,因此缺乏了一个用户到数据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数据的访问控制,与业务结合的比较紧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数据级权限管理框架,一般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水平权限的漏洞案例:
Web应用程序接受用户的请求,修改某条数据时,而没有判断当前用户是否可以访问该条记录(判断数据的所属人),导致恶意用户可以修改本不属于自己的数据。例如:/api/v1/blog?blogId=xxx [DELETE] 这是删除博客内容的url,当用户改变 blogId 时,后端如果未校验博客的所属人是否是当前用户,则可以删除其他人的博客内容。
解决方案:
根据用户的ID做好数据级权限控制,比如针对CRUD操作进行会话身份验证,并且对用户访问的对象记录校验数据权限进行校验,防止通过修改ID的方式越权查看别人的隐私信息(按业务场景)。
访问控制与业务需求需求息息相关,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安全问题。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或者设计权限控制方案时,要重视业务的意见。最后,无论选择哪种访问控制方式,在设计方案时都应该满足“最小权限原则”,这是权限管理的黄金法则。
9.IP黑白名单
9.1 DDOS攻击
DDOS又称为分布式拒绝服务,全称是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DDOS本是利用合理的请求造成资源过载,导致服务不可用。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将正常请求放大了若干倍,通过若干个网络节点同时发起攻击,以达成规模效应。这些网络节点往往是黑客们所控制的“肉鸡”,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形成了一个“僵尸网络”。大型的僵尸网络,甚至达到了数万、数十万台的规模。如此规模的僵尸网络发起的DDOS攻击,几乎是不可阻挡的。
常见的DDOS攻击有SYN flood、UDP flood、ICMP flood等。其中SYN flood是一种最为经典的DDOS攻击,其发现于1996年,但至今仍然保持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SYN flood如此猖獗是因为它利用了TCP协议设计中的缺陷,而TCP/IP协议是整个互联网的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想要修复这样的缺陷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Syn_Flood攻击原理:
攻击者首先伪造地址对服务器发起SYN请求(我可以建立连接吗?),服务器就会回应一个ACK+SYN(可以+请确认)。而真实的IP会认为,我没有发送请求,不作回应。服务器没有收到回应,会重试3-5次并且等待一个SYN Time(一般30秒-2分钟)后,丢弃这个连接。
如果攻击者大量发送这种伪造源地址的SYN请求,服务器端将会消耗非常多的资源来处理这种半连接,保存遍历会消耗非常多的CPU时间和内存,何况还要不断对这个列表中的IP进行SYN+ACK的重试。TCP是可靠协议,这时就会重传报文,默认重试次数为5次,重试的间隔时间从1s开始每次都番倍,分别为1s + 2s + 4s + 8s +16s = 31s,第5次发出后还要等32s才知道第5次也超时了,所以一共是31 + 32 = 63s。
也就是说一个假的syn报文,会占用TCP准备队列63s之久,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频繁发送伪造的伪造syn包,就会耗尽连接资源,从而使真正的连接无法建立,无法响应正常请求。 最后的结果是服务器无暇理睬正常的连接请求—拒绝服务。
Syn_Flood防御:
-
cookie源认证
原理是syn报文首先由DDOS防护系统来响应syn_ack。带上特定的sequence number (记为cookie)。真实的客户端会返回一个ack 并且Ack number为cookie+1。 而伪造的客户端,将不会作出响应。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些IP对应的客户端是真实的,将真实客户端IP加入白名单。下次访问直接通过,而其他伪造的syn报文就被拦截。
-
reset认证
Reset认证利用的是TCP协议的可靠性,也是首先由DDOS防护系统来响应syn。防护设备收到syn后响应syn_ack,将Ack number (确认号)设为特定值(记为cookie)。当真实客户端收到这个报文时,发现确认号不正确,将发送reset报文,并且sequence number 为cookie + 1。 而伪造的源,将不会有任何回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真实的客户端IP加入白名单。
在很多对抗DDOS的产品中,一般会综合使用各种算法,结合一些DDOS攻击的特征,对流量进行清洗。对抗DDOS的网络设备可以串联或者并联在网络出口处。但DDOS仍然是业界的一个难题,当攻击流量超过了网络设备,甚至带宽的最大负荷时,网络仍将瘫痪。一般来说,大型网站之所以看起来比较能“抗” DDOS攻击,是因为大型网站的带宽比较充足,集群内服务器的数量也比较多。但一个集群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实际的攻击中,DDOS的流量甚至可以达到数G到几十G,遇到这种情况,只能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共同完成DDOS攻击的响应。
9.2 cc攻击与防护
CC攻击是DDOS攻击的一种方式,可以理解为是应用层的DDOS攻击。
攻击者借助代理服务器生成指向受害主机的合法请求,实现DDOS和伪装就叫:CC(Challenge Collapsar)。
CC攻击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对一些消耗资源较大的应用页面不断发起正常的请求,以达到消耗服务端资源的目的。在Web应用中,查询数据库、读/写硬盘文件等操作,相对都会消耗比较多的资源。
如:
String sql = " select * from post where targid=${targid} order by postid desc limit ${start},30";
当post表数据庞大,翻页频繁,${start}数字急剧增加时,查询结果集 =${start}+30;该查询效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多并发频发调用,因查询无法立即完成,资源无法立即释放,会导致数据库请求连接过多,数据库阻塞,网站无法正常打开。
CC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模拟多个用户不停的进行访问那些高计算、高IO的数据。为什么要使用代理呢?因为代理可以有效地隐藏自己的身份,也可以绕开所有的防火墙,因为基本上所有的防火墙都会检测并发的TCP/IP连接数目,超过一定数目一定频率就会被认为是Connection-Flood。
在互联网中充斥着各种搜索引擎、信息收集等系统的爬虫(spider),爬虫把小网站直接爬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与应用层DDOS攻击的结果很像。
应用层DDOS攻击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完成:在黑客入侵了一个流量很大的网站后,通过篡改页面,将巨大的用户流量分流到目标网站。
应用层DDOS攻击是针对服务器性能的一种攻击,那么许多优化服务器性能的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能缓解此种攻击。比如将使用频率高的数据放在memcache中,相对于查询数据库所消耗的资源来说,查询memcache所消耗的资源可以忽略不计。
但很多性能优化的方案并非是为了对抗应用层DDOS攻击而设计的,因此攻击者想要找到一个资源消耗大的页面并不困难。比如当memcache查询没有命中时,服务器必然会查询数据库,从而增大服务器资源的消耗,攻击者只需要找到这样的页面即可。
同时攻击者除了触发“读”数据操作外,还可以触发“写”数据操作,“写”数据的行为一般都会导致服务器操作数据库。
防护:
应用层DDOS攻击并非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首先,应用代码要做好性能优化。 合理地使cache就是一个很好的优化方案,将数据库的压力尽可能转移到内存中。此外还需要及时地释放资源,比如及时关闭数据库连接,减少空连接等消耗。
-
其次,在网络架构上做好优化。 善于利用负载均衡分流,避免用户流量集中在单台服务器上。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好CDN和镜像站点的分流作用,缓解主站的压力。
-
再有,使用页面静态化技术,利用客户端浏览器的缓存功能或者服务端的缓存服务,以及CDN节点的缓冲服务,均可以降低服务器端的数据检索和计算压力,快速响应结果并释放连接进程。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实现一些对抗手段,比如限制每个IP地址的请求频率,超出限制策略后动态加入黑名单
-
验证码
-
Detecting system abuse
Yahoo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如果发起应用层DDOS攻击的IP地址都是真实的,所以在实际情况中,攻击者的IP地址其实也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假设攻击者有1000个IP地址发起攻击,如果请求了10000次,则平均每个IP地址请求同一页面达到10次,攻击如果持续下去,单个IP地址的请求也将变多,但无论如何变,都是在这1000个IP地址的范围内做轮询。
为此Yahoo实现了一套算法,根据IP地址和Cookie等信息,可以计算客户端的请求频率并进行拦截。Yahoo设计的这套系统也是为Web Server开发的一个模块,但在整体架构上会有一台master服务器集中计算所有IP地址的请求频率,并同步策略到每台Webserver上。
Yahoo为此申请了一个专利(Detecting system abuse ),因此我们可以查阅此专利的公开信息,以了解更多的详细信息。
Yahoo设计的这套防御体系,经过实践检验,可以有效对抗应用层DDOS攻击和一些类似的资源滥用攻击。但Yahoo并未将其开源,因此对于一些研发能力较强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可以根据专利中的描述,实现一套类似的系统。
专利页面: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3945f7b5a9fbc6f3ebbe4c246899eece&site=xueshu_se
-
9.3 ip黑白名单方式
- Web 应用防火墙 - IP黑白名单配置
- CDN - 配置IP黑白名单
- DDoS防护 - 配置黑白名单
- 开发IP黑白名单功能
OpenResty:
OpenResty是一个基于 Nginx的可伸缩的 Web 平台,由中国人章亦春发起,提供了很多高质量的第三方模块。OpenResty 是一个强大的 Web 应用服务器,Web 开发人员可以使用 Lua 脚本语言调动 Nginx 支持的各种 C 以及 Lua 模块,更主要的是在性能方面,OpenResty可以快速构造出足以胜任 10K 以上并发连接响应的超高性能 Web 应用系统。360,UPYUN,阿里云,新浪,腾讯网,去哪儿网,酷狗音乐等都是 OpenResty 的深度用户。
Lua:
Lua 是一种轻量小巧的脚本语言,用标准C语言编写并以源代码形式开放, 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嵌入应用程序中,从而为应用程序提供灵活的扩展和定制功能。Lua 是巴西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里的一个研究小组于 1993 年开发的。
通过Lua编写限流、权限认证、黑白名单等功能.
设计目的: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嵌入应用程序中,从而为应用程序提供灵活的扩展和定制功能
Lua 特性:
- 轻量级: 它用标准C语言编写并以源代码形式开放,编译后仅仅一百余K,可以很方便的嵌入别的程序里。
- 可扩展: Lua提供了非常易于使用的扩展接口和机制:由宿主语言(通常是C或C++)提供这些功能,Lua可以使用它们,就像是本来就内置的功能一样。
9.4 动态黑名单实现
-
安装openResty
# 下载 wget https://openresty.org/download/ngx_openresty-1.9.7.1.tar.gz # 解压 tar xzvf ngx_openresty-1.9.7.1.tar.gz cd ngx_openresty-1.9.7.1/ # 配置 configure # 编译 make # 安装 make install # 配置 nginx profile PATH PATH=/usr/local/openresty/nginx/sbin:$PATH export PATH # 指定配置 nginx -c /usr/local/openresty/nginx/conf/nginx.conf
-
配置
用 OpenResty 以及下面的 redis 组件,配置redis数据库信息及黑名单策略
set $redis_service "127.0.0.1"; set $redis_port 6380; set $redis_db 0; # 1 second 50 query set $black_count 50; #拉黑限制的最大访问次数 set $black_rule_unit_time 1; #拉黑限制次数的保存时间,即保存访问次数的 kv 的tt set $black_ttl 3600; #黑名单的存活时间 set $auto_blacklist_key blackkey;#kv的部分key #重点控制好 black_count 和 black_rule_unit_time
-
lua脚本
ip_blacklist.lua,从 ip 及 token(访问凭证) 入手来控制
不会写…….
-
配置到nginx的conf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edu.lagou.com; root /~/public; # 加载配置文件 include /etc/nginx/conf.d/blacklist_params; # 指定请求中需要执行的 lua 脚本 access_by_lua_file /etc/nginx/conf.d/ip_blacklist.lua; location / { } error_log /etc/nginx/conf.d/log/error.log; access_log /etc/nginx/conf.d/log/access.log; }
配置就完成了,在 console 中重启下 nginx nginx -s reload,就可以实现动态添加黑名单的需要了。至于对于添加到黑名单的 ip 及 token,需要怎么做下一步的处理,这边就给服务器下的具体应用来处理,在这里不阐述。
API 网关Kong,基于OpenResty,开源与2015年,核心价值在于其高性能和跨站性。从全球500强的组织统计数据来看,Kong现在是维护的、在生产环境使用最广泛的网关。Plugin IP Restriction通过设置IP白名单和黑名单,根据客户端IP来对一些请求进行拦截和防护。